从污水横流到全国标杆——西溪湿地,是怎样炼成的?

2021-02-01 18:18:28

生态的逝去会变成乡愁,而大自然的反噬会更加刻骨铭心。


过去两个月的时间内,中央领导相继走访了安吉余村、西溪湿地、秦岭和汾河。一个主题始终贯穿考察全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当今中国工业化的下半场,不论是秦岭北麓违建别墅被查清拆除之后的复绿复耕,还是之前多个填海项目被叫停,再到现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考察,都预示着中国发展经济的思路,已从“向大自然索取”正在往“与自然共生”转变。


而西溪湿地就是我国发展经济“与自然共生”的典型案例。西溪湿地作为国内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自2005年正式开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还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大西溪经济圈、文化圈和生活圈,成为了杭州的一个新增长极。


因此对西溪湿地的研究和解读,如今看来非常有必要。与其说这是一个湿地治理个案,不如说这代表了一种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趋势。我们撰写此文,用以深度解剖西溪湿地供全行业参考和借鉴。










让西溪湿地脱胎换骨的“金镶玉”


西溪湿地目前周边配套业态齐全 人进水退,湿地水域面积曾逐年缩小;生活排污、养殖排污、企业排污,湿地污染严重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部,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不多见的城郊型湿地。



曾因城市化进程遭受严重破坏,成了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后来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污水横流到城市生态建设标杆,成为杭州生态旅游一张“金名片”,西溪湿地开创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益双赢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前


 ◆如今

莲滩鹭影,高庄宸迹,位列西溪十景


西溪湿地变成杭州著名的“聚宝盆”,依托的就是“金镶玉”模式——所谓“玉”,就是西溪湿地;所谓“金”,就是围绕其建设的各种业态。这种模式不仅将西溪湿地这块“玉”与周边业态的“金”镶嵌在一起,而且形成了良性循环。


“玉”越来越好,周边“金”的范围越来越大。西溪湿地成功吸引了阿里巴巴总部、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之江实验室等,已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最吸引人的科技高地。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是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总建面约29万方,主建筑体设计由隈研吾担纲


紧接着周边依托湿地衍生业态更多,如不同规模的购物广场、写字楼、酒店、民宿等。不仅有品牌产品、明星产品、网红产品加入,还呈现产业集聚效应。


各种品牌产品、明星产品、网红产品


西溪湿地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策略,分三期进行开发。


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一期占地约3.4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历史遗存保护,服务设施区。保留了虾龙滩、朝天暮漾、费家塘及其他几个生态恢复区,保留部分约占一期工程的94%。并建立科普基地和湿地生态环境科学实验基地,恢复了秋雪庵、梅竹山庄等文化胜迹。 


一期规划


二期约4.89平方公里,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在一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凸现湿地公园生态、人文和科普的三大功能,恢复和重建了杭州湿地植物园、绿堤、福堤、千斤漾观鸟区、莲花滩观鸟区、高庄园林、河渚古街、洪钟别业等八大生态、文化、科普景观。


二期规划


三期约3.15平方公里,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带两片多点”。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和东片——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并在西片范围内根据现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服务点。


三期规划

 

在落地执行中,西溪湿地遵循“保护、更新、引入”原则,贯彻规划理念。保护现有生态,形成“三堤十景”的核心景观。在原有空间肌理下,更新格局,完善水域与构筑物间的关联。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重点发展旅游,并引入新的经济模式,如民宿大量应运而生、网红打卡点大量形成。




策略(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

船只在水道上(图片来源:新华社)


水是西溪湿地的脉络,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形成了“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特色湿地旅游景观。并在保护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工程建设中“制造”了许多“框框”:


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经使用后的污水完全纳管排放,一改过去污水直排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


据高德地图显示,水域占据很大比例


建立生态净化系统。一期工程原有建筑面积为19.54万方,保留及恢复建筑面积仅4.8万方,其余全部拆迁。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水更清,树更新,生态环境变好了,不仅动植物生机盎然,也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心情更舒畅。


控制旅游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一条重要指标,控制游客容量为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为3000人左右。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西溪湿地在开园之后,不仅没有大肆招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反而失去了房地产的大笔土地出让款,政府还要投入40亿元建设款。但是这样做一方面确保了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减少设施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而且从整个城市看,杭州拥有了强有力的城市“绿肺”,城市品位大大提升,这种“增值”将惠及子孙后代,远不止眼前利益。


西溪湿地风光(图片来源:新华社)


听从村民经验,采用柳树桩护堤。为了确保游客的参与性及安全性,一些游客步道需要驳坎。在实施驳坎过程中,专家首先提出的是松木桩护堤,但同时当地村民提出用柳树桩护堤。松木桩虽不会腐烂,但没有生命力,永远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柳树桩是活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不但护堤效果好,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益处。最终在满足工程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活柳树桩护堤护岸。


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湿地里补种了250余亩的芦苇,不仅形成西溪著名景点——河渚芦花,更是为了让水体得到净化。


行驶的船只(图片来源:新华社)


设置水禽栖息地。整个公园除了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供鸟类的栖息,还在农田、养殖场,甚至房子附近的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例如朝天暮漾的规划中,除却疏浚水域中的淤泥,并未进行大规模改造,湖中小岛和树木都得以完整保留,以满足鸟类栖息之用,形成群鸟欢飞的湿地重要景观特征。与大自然其他生物共享空间,不仅为人类打造心灵港湾,也是可持续的维护生态环境。


 


策略(二)以人为本,完善空间肌理


如果说水是西溪湿地的脉络,那么肌理则是由这些“脉络”和无数个驳岸、构筑物组成。


重构后的西溪湿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驳岸形式,主要有砌石块垂直驳岸、叠石亲水驳岸、缓坡护岸、田堰围岸四种类型。而且率先提出生态类型驳岸的概念,其以自然缓坡式护岸为主,并用柳树桩加固,另有少量刚性护岸。垂直的堤岸不利于湿地的物种多样性,而自然缓坡式护岸因其有水陆过渡界面,形成植物从水生到湿生再到陆生的过渡,同时也有助于动物多样性。


西溪湿地常见的驳岸方式,其中生态型护岸采用的是柳树桩


此外,拆迁也是其一大亮点。规划内分为三种类型: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其中三期以民俗文化为旅游特色,因此拆迁秉承能搬则搬,但保留部分原住民。这点上,三期不同于一期。规划认为:“为延续西溪湿地千年文脉,突出文化的保护,塑造各功能区块的差异性,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一部分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是有必要的”。


不进行盲目搬迁,结合规划策略,以人为本,文化牵引,维持“与自然共生”的原生特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西溪湿地的原生文化得以传承。



原有建筑改造及重建效果图,秉承修旧如旧



策略(三)注重文化,恢复遗存


文化是西溪湿地的灵魂,在西溪湿地保护过程中,坚持文化工作“前期介入、中期监督、后期管理”的方针,进行了实地考察、历史考证、编辑书籍、恢复遗存等大量工作。


先后编辑出版了《西溪纪胜》、《西溪的历史与文化》、《西溪古今诗词散文选》等;发现了厉鹗祠堂碑刻等许多宝贵的碑刻、浮雕等文化遗存,征集到农耕用具和村民生活用品900余件;完成了“重修历樊榭先生祠堂记”、“蒋相公牌楼”碑刻、浮雕的文物挖掘工作;拍摄制作了“王家桥村、周家村、深潭口村原址旧貌图”和“蒋村、三墩、留下百年古桥现貌图”近8000幅;其中目前龙舟文化已经列入杭州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龙舟胜会,西溪十景之一


在人文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也并未过多参与。如人文景观秋雪八景和洪园隐秀园林修缮改造中,尽可能地按照历史原貌进行复原修缮,让景点服务及建筑,与历史韵味相得益彰。


洪园,明尚书洪钟晚年归隐所建。如今复建,园内峰石崩云、花木扶疏胜景


而在新建建筑中,考虑其功能尽可能与湿地景观相呼应。例如梦溪西艺术家酒店、西溪学社等一批新建筑,经过十余位建筑设计师的精心布局及规划,与湿地民居相结合,收到了与湿地公园完美结合的理想效果。


西溪学社,灵感来源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处理,将大而整的体量打散,形成离散式的空间布局,进而使建筑与自然更紧密融合(图片来源:shejiben.com)



策略(四)政府的决心——可持续发展


从西溪湿地的保护历程来看,2003年开始,直至今日还在完善。近20年,三期工程,才有了如今自然绿意环绕、人居空间舒适、产业繁荣发展的状态。


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杭州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出于保护湿地景观的需要,根据2008年10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地区景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完善公示》,西溪湿地周边114.25平方公里的用地,其建筑高度都受到限制。其中,最核心的一级景观控制区内,所有新建建筑不宜露出绿化林冠线,建筑高度必须在18米-60米的限高以下。



2008年10月杭州政府公示,明确对西溪湿地周边建筑限高


换个角度考虑,因建筑高度受限,从而使市场上非常稀缺的多层、排屋、别墅等产品成为这一板块住宅的主流。周边建设的控制规划不仅保护了整体区域的景观环境,同时拉升了区域居住品质、提高了经济收益,从而保护、发展两不误。


简单来说湿地周边的不动产在杭州属于稀缺产品,价值上来了,也就顺理成章价格上来了。



结束语:疫情之下,生态很珍贵


在当前疫情冲击世界经济的特殊时期,中央领导接连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行程,释放信号明确:无论形势多困难、挑战多严峻,中国绝不会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充分表明中国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之坚决。


生态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不能先不加珍惜地肆意开发,等到后悔时,再去费时费力建一些人工湿地、人工湖泊、人工森林。人工生态再怎么美,也不具备自然生态的天生丽质,再怎么完善,也很难恢复原先的各种自然生态功能。因此,不如一开始就保护好,莫让青山绿水成了记忆中的乡愁。


南隐、北俗、东闹、西静,蕴涵“梵、隐、俗、闲、野”的西溪湿地

 

参考资料:

[1] 新华社文章《“天堂绿肺”养成记——西溪湿地:从污水横流到城市生态建设标杆》.

[2]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章《西溪且留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发》.

[3] 中国环境报文章《保护优先,留住自然生态之美》.

[4] 新华每日电讯文章《原生态保护为城市“增值”》.

[5]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驳岸调查研究,作者蒋昕怡.

[6]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推荐

精品文章

房地产观察家

Copyright 2018-2022Linkease Business Consulti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7042号搜宜思可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