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泛地产市场已逐渐从增量转变为存量主导,虽然还有些许项目仍是大拆大建的模式,但无疑“微改”才是主要的开发模式。
以往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大拆大建虽然也会保留一些老的建筑,但总让人留有遗憾——站在曾经的地方确实”人是物非。于是在社会舆论和专家建议的双重指引下,“微改”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旋律。
其实“大刀”变“小刀”也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及周边。虽说白纸好画画,但当大刀落下,在混凝土模块组合而成的现代城市中本来就稀缺的古老建筑也会随着风土人情灰飞烟灭。况且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到现阶段,城市地价都称得上寸土寸金,若任何地段都选择大拆大建,那么对地方财政也是一种压力。
所以今年来我们会在大中城市看到不少城市更新的微改案例。比如老的批发市场变身繁华的现代消费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西区·点击链接跳转)、以前略显脏乱的菜市变得前卫又国潮(苏州双塔市集·点击链接跳转)、城市中的犄角旮旯成为清心又温馨的休闲打卡地(上海越界陕康里),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案例沙井古墟,来自我国发展最快、改变最大的城市之一——深圳。
在我国农村,很长时间以来都有“定期市集”的概念。在定期市集中,可进行农产品以及其他手工产品之间交换,逐渐的“定期”演化成了“长期”,这种物品交换市场的名称也越来越多样,北方多称集,西南等地则称(该)、街或场,南方则多称为“墟”。
“墟”是深圳的文化瑰宝,代表着深圳的历史源点。
沙井古墟位于沙井街道,与东门老街、沙头角老街和观澜古墟并称为深圳“四大古墟”。其拥有“源于海、起于盐、承于蚝、兴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脉络。
自北宋起沙井一带已有可考的聚落历史,北宋设置归德盐场及盐课司署,清初盐场废弛改为蚝田而形成商贸兴盛的墟市,之后逐渐发展为茅洲河与周边河涌驿道的航运经济。
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以龙津石塔和盐课司署作为村落建立的历史基石,早期以龙津涌为轴线,东西两侧形成宗族村落;后期设立沙井墟和新墟后,逐渐延伸形成沙井大街,构成“河街串墟、村墟结合、七坊并立、梳式布局”的历史空间格局。
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历史格局示意图
然而令人揪心的是,这里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危如累卵。部分村民自行加建、拆除重建,建筑肌理不断被破坏,损毁严重。
如今千年古墟风貌依然,亟需新生,该如何为其注入新活力?
众所周知,深圳是从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难免会果断选择大破大立的建设模式,所以当为数不多的老旧建筑是那样显得格格不入。
也许人们沙井古墟更贴切的说法是“城中村”,在高高低低的民居之间,一条条长长的小巷倔强地伸向远方,巷子两旁开满了商店,有的招牌一看就知道“上了年纪”。
但对于已经在这座亮丽光鲜城市中看惯新奇事务的居民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街上的食肆、书店、便利店等都已深深地印刻他们的生活和整座城市的记忆当中,这些建筑中承载的“乡思”始终让改造选择变得纠结。
最终深圳选择不同于立市之初的改造手法——采用“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历史风貌区活化”的创新路径,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规划研究范围约3.1平方公里,涉及13个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拟拆除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其中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约23公顷,至此,全市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浮出水面。
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规划思路图
老城区要有新活力,保护不等于守旧,而是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历史文化融进城市的发展之中。
而主题为“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的项目示范段更是入围2020年三联人文城市奖,并获得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两个奖项(遗产文脉下的新设计奖和可持续发展特别认可奖)。
沙井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历史街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包括一条古老的河流——龙津河、一座上千年历史的石塔——南宋龙津石塔、几百栋老屋、几十处祠堂、古井和古迹。然而,长期以来,它混杂了大量城中村和非正规社区。
示范段范围整体鸟瞰
示范段工程是一个包含了河流整治、景观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等项目在内的历史空间保护、激活、再生系列计划,其主体项目是对龙津河的一段(约70米)进行示范性的水体整治和景观改造。同时,在龙津河沿岸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场域地点(如废墟、老屋、戏台等),采用“融合设计”方法,在保持场所特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顺势营造,增加整个地区的在地空间吸引力。
示范段“沙井古墟新生”的设计范围
城市更新的主要理念是“针灸疗法”,选择最关键的经脉、穴位,对其进行轻微干预,避免因为突兀的设计介入而造成地区社会结构和空间纹理的断裂。包含六个(组)改造和新建设计项目,分布于龙津河两侧:A、龙津河河岸景观;B、龙津水榭;C、戏台;D、废墟花园;E、山墙之家;F、老屋影像馆。涵盖河流整治、景观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实现历史空间的保护、激活和再生。
六个(组)改造和新建设计项目分布于龙津河两侧
A. 龙津河河岸景观——用低成本方法让被污染的古老河流重生
龙津河在古代是一条可以通航,非常重要的贸易运输水道。后来墟市的衰弱,河道被填塞、减窄、污染,变成如今一条宽度仅为2米左右的水渠,并且被用铁栏杆围护起来,防止人掉入其中。
曾经重要的河道已经变成季节性干涸的水渠
古墟新生工程采用低成本的雨污分流方法,把现有河道的纵剖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污水箱涵;上层是雨水通道(在没有雨水时,可以将附近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注入其中)。
河道剖面示意,龙津河雨污分流改造
而接下来会将河岸两侧的栏杆取消,把封闭的河流完全打开,交还给市民,并在河岸两侧设计了花池、座椅、小桥、步道等,使龙津河焕发出生机。于是河流得以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可以亲近、触摸、玩耍和游戏的场景。
龙津河河岸景观改造设计意向图
历史中的龙津河宽度曾经达到5至10米,后来河道被道路和房屋占用。为此,选择局部地点尝试适当增加水体宽度,“还路于河”,设计了亲水台阶,可以供人们在水边玩耍,体验河流的原始魅力。
亲水台阶
另一方面即使“道路争抢河流”的现象非常严重,道路仍然处于无序杂乱之中,汽车、摩托车、电瓶车、行人等混行在一起,交通效率并不高。对此,设计提出了一种平衡性解决方法:对道路线型重新设计,采用“道路裁剪”方法,把道路线型适当弯曲,将一些不必要的道路线宽减窄,还给河流水体和河岸景观,道路瓶颈处则适当加宽。
重新设计后的道路,路线适当弯曲,不必要的路线减窄
道路剪裁之后,将增加的公共空间 用于景观绿化、观赏休憩。设计了一些悬挑花池、美人靠座椅、过河小桥,丰富沿岸景观。并且将一些岸边新增边角余料空间的标高降低之河岸以下,从视觉上拓宽了河道宽度。
从道路中“挤出来”的路边座椅
B.龙津水榭——设计一个看得见风景的地点
如果把沙井古墟当成一个大型、开放的“历史场景美术馆”,为了实现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就需要设计独特的游览路径和观看地点,让人们“不经意”的发现历史遗产之美。于是,设计一个看得见风景的地点,也许比设计观看景观本身更加重要。龙津水榭就是这样一个地点,它位于龙津河的一个桥边,横跨在河面上,可以在此观看河流的上下两个方向,也成为村民随意休息交往的微小场所。
水榭边的原始场地坑洼不平
水榭意向图
C.戏台——用公共空间激活地方文化遗产
沙井古墟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曾经是粤剧之乡和螳螂拳武术之乡。后来因传统文化式微而逐渐衰弱。所以通过一系列公共空间的恢复、改造和创造,激发当地文化遗产的复兴。其中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戏台。戏台建筑原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成为一个无用空间(里面设置了微型消防站)。
现在为了重新恢复戏台功能,采用轻成本对老建筑进行改造。
轻成本营造的复生老公建
从当地收集一些旧木材和青砖,用于室内装饰和地面铺装。于是一个具有历史质感的“融合场景”被创造出来,村民组织以及社区机构可以重新利用戏台从事文化活动。
利用废旧木材和青砖创造具有历史质感的融合场景
兼具多功能的新型文化交流空间
D.废墟花园——顺势而为的空中廊桥系统
在戏台附近有一处建筑废墟,长期荒废变成了杂草丛生的空地,有居民在此种菜。建筑师利用废墟边的公共厕所屋顶,顺势设计了一个空中廊桥系统,包括大台阶、空中栈道、脚手架海报塔等。
废墟花园设计意向图
废墟花园航拍
让人们可以走到二层标高,近距离观赏近在眼前的历史建筑群(包括两个祠堂、一个家塾、环绕周边的老建筑群)。同时,利用废墟一侧的小空地,将其改造成为室外广场,铺上木板,可以坐在此处休息,也可以从事小型交往、休闲、聚会、体育活动(比如在此练习螳螂拳)。
利用公共厕所屋顶顺势设计了大台阶和廊桥系统
在完整保护废墟遗址的基础上增加空中步道
新增的空中廊桥系统与废墟完全脱开
E.山墙之家——发现并塑造日常生活的戏剧性
龙津河水闸处的六角亭广场,是整个沙井古墟新生计划的核心区域之一,汇集了众多历史古迹,包括六角亭、古牌坊、归德盐场衙署遗址、围头古井、观音庙等等,这儿也是当地村民休闲、聚集的场所。示范段工程选择了六角亭正对面的一栋老屋(一楼是麻将馆,二楼为居住)山墙立面进行改造,在已经非常丰富的历史场景中,塑造出新的戏剧化场所特质。
山墙立面使用黑色穿孔铝板(孔径40毫米),脱离老屋原有山墙建造
而当夜晚灯光透过穿孔铝板立面,则形成了很有艺术格调的气质。
灯光映射中的艺术感
F.老屋影像馆——立方像素空间与旧建筑的融合
将“抽象网格空间”和“立方像素空间”同当代以及历史空间进行融合,是示范段古墟新生工程中采用的一个设计理念和方法。项目选择在一栋空置老屋入口处增加了立方像素系统(黑色花纹钢板+透明白色亚克力),并且延伸进建筑内部。
将立方像素系统融合进一栋老屋
由于这个系统是具有可变性和容载性的,类似于一种“建筑基础设施”,因此可以将屏幕、投影、灯光等设备自由安装其中,从而实现在几乎完全不改变建筑原有状态的情况下,包容高密度的媒体信息功能。
影像馆鸟瞰
立方像素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媒体盒子”
走在小巷中就看见媒体盒子
如果说沙井古墟的微改只是重生之后的“形”,那么“时光漂流”策展就是带动古墟新生而上的“势”。
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示范段鸟瞰,
在此做的“时光漂流”策展将长久留存
“古墟”和“年轻的城市”看似是反义词的两个词汇在这里撞击,凝固甚至超脱出了时间的范畴,之前格格不入的古老建筑与时尚的深圳印象相呼应,构成了一座“时光美术馆”,有石塔、古井、废墟、祖屋、祠堂、残垣、窄巷、飞檐、牌坊、角亭、遗迹、断碑、村屋、河流、青苔、大树、昆虫、喧声、闹市、社戏、鸡鸣、犬吠、车笛……
涂鸦壁画,艺术家:刘庆元
沙井古墟虽然残破,却仍然是一个可以通晓历史文化的“面”,对它加以整体保护,它就能够从一个“面”升华为一个充满历史人文价值的“体”,为深圳保留一片值得记忆和体验的特色历史文化空间;
大地创想,艺术家:袁俊峰
若对它实施大刀阔斧式的拆迁,它就会由一个历史的“面”失落为若干个“点”,从而从整体空间上走向消亡,也就是说,从此,我们在风光无两的深圳版图上,再也难寻历史印迹了。
艺术装置,艺术家:张烁
沙井的时空异质性正在被重新塑造,或许会成为全球信息网络中的奇异吸引点。但也正是有赖于这一“城市策展”的策略,它把信息与场景、空间与内容、经济与社会、虚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时空融合价值。
艺术装置,艺术家:沈少民
用“城市策展”来重新定义“城市更新”,也许是本次展览的价值所在。
艺术装置,艺术家:李娜
有时好的规划理念付诸于实际建筑之后,总是让开发企业、参与其中的策划师、设计师、建筑师感慨市场不买账,然而也许仅仅是因为它被埋没在茫茫市场之中,它只是少了一个向市场展示的机会。比如越后妻有的景色旖旎、风光秀丽,但或许日本并不缺如此沁人心脾、迷人心境的乡村,当大地艺术祭常年举办的时候,越后妻有便从这一众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
艺术装置,艺术家:孙文浩
展览以光影、时间、痕迹为三条主线,伴随古老的龙津河徐徐展开。展区共划分三大主题单元——老屋的光与影、拓印时间、正在凝固的痕迹,将蚝、盐、海这些本地元素,与装置、影像、壁画、涂鸦、论坛、市集等艺术作品和公共活动融合起来,创造一种独特的城市现场展体验场景。
艺术装置,艺术家:林芮襄
并且利用微改造完成的空间场地,陆续开展了粤剧表演、螳螂拳课堂、学术沙龙、乐队现场、古墟市集,互动工作坊、真人图书会,以及各种类型的村民自发活动。多种形态的文化活动因为空间和展览的媒介作用,在千年古墟进一步链接了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戏台重新成为有活力的在地公共空间
并在古墟中恢复了定期市集,只不过现在我们也可称之为节庆活动。
时光漂流策展,既是保护也是激活,既是景观也是观景,既是更新也是怀旧,既是日常也是戏剧……它融合了多种要素,将过去和未来、历史与当代、在地或遥远完整铸造在一起,形成具有充满时空张力的场景状态,或许这也是一个新的空间价值实现的模型。
从我国最年轻一线城市深圳的沙井古墟示范段工程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大刀”变“小刀”已经越来越被地方政府所接受。当遇到有历史年代感的遗存与建筑,与其提升容积率和建筑面积,不如按照修旧如旧的方针更能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
2、文化是城市更新的灵魂。这看似是一句废话,但确实得必须落到实处。城市服务的主体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居民汇聚在一起的生活形成了文化;当物是人非后留下的“物”就成了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但不能摒弃文化的传承。沙井以蚝文化及古墟文化为主题,进行历史文化的提炼,通过建筑、构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等多种渠道体现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主题。
3、“形”与“势”的相结合才能出圈。也许作为旁人的个体很难去评判众多“形”中哪个才是最出挑的,但当其中之一的“势”起来后,就意味这一“形”的出圈。孤芳自赏当然也是一种态度,只不过起势带动的出圈,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每当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被拆除,评论区都能看到感慨与不舍。其实,深圳作为一个未来会接近100%城市化率的地方,整改甚至拆掉老旧建筑或许在所难免。
只是希望像沙井这样的地方,能够让老街区在新场景中活化,让那些厌倦都市高楼的人,可以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来这里逛一逛,感受厚重的历史氛围。
走在石桥上,看一场露天电影,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小道,驻足于水塔旁,看小桥流水人间,看炊烟袅袅升起。
资料参考:
1.《晶报》相关新闻报道
2.《宝安发布》相关新闻报道
3.《沙井古墟:是城市更新,还是村墟复旧?》,作者:宋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4.《沙井古墟新生 重新塑造沙井的时空异质性》,趣城工作室
领易咨询
助力中国大消费产业升级
专注于文化、旅游、商业和房地产
文旅小镇策划咨询、旅游目的地战略咨询
文旅商业资产管理
产业小镇咨询、城市更新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咨询
微博:邹毅_Brian
微信:brianzouyi
公司网站:www.linkeasechina.com
苏州双塔菜场改造后,火爆出圈
都市之外的秘境
国际化养生度假区
文旅界最吸睛的省份
房地产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