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力健康住宅社区畅想

2022-05-24 14:00:47

最近上海的疫情让全中国都很闹心,仿佛一夕之间整个城市生病了,猝然暴露在疫情中的住区,全方位的居住功能都在经受着考验、暴露出问题。我们相信,新冠迟早会过去,奥米可戎也会是一颗流星,但健康安全话题,必须成为我们营造未来地产产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

持续2年多的抗疫,对城市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我们的家,无论面积大小,忽然间需要承载一家老小全天候24小时的全方位功能需求,比如:办公、教育、娱乐、美食、健康、休憩等。无论是被困在其中的,还是之前报以侥幸心理的人们,都开始重新审视目前的居住环境;置业时,除了地段、配套、价格之外,是否能满足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必选项。


图片来自网络

痛定思痛,经过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多复盘和启发。纵观历史,霍乱和黄热病促使19世纪的纽约建立了中央公园,伦敦安装了下水道和排水系统,拥挤不堪的巴黎借助喷泉和林荫大道变身为“光明之城”。

如今在后疫情时代的新环境下,市场呼唤健康住宅——从规划设计到后期服务等方面,都为全生命周期健康考虑的房子。无论是更新型社区,还是新建社区,都需要系统考虑住宅健康力问题,健康住区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于健康住区这个课题,市场上已有若干行业标准体系。行业内的主流开发商也都参与到了健康建筑这一细分领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健康住宅标准体系,不逐一列举。我们仅从消费者居住需求升级变化的角度,来畅想一下具有防疫力的健康住宅。

01、小区规模

这次动态清零政策下的封闭管理,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小区规模的重要性。

太小的小区,自身生活配套有限,全靠区域内的社会配套资源,同时物业服务力量也有限,当小区封闭时,完全靠居委和社区的支持资源,凑团购也更费力些。太大的小区,居住人口众多,管理难度较大,物业服务很难保证及时性和有效性。在遇到疫情时,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和集体感染。动态清零的难度更大,周期会更长。

综合看来选择800-1,000户左右的规模适中的小区为宜。既能确保一定的小区自身社区活动空间和生活配套,同时出入小区的人员也比较少,有利于物业服务的有效触达。

02、建筑密度

这次疫情,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对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很多人在选择居所时,会自然关注户型设计是否南北通风,但对于建筑密度和楼间距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这一点恰是创造健康居住环境的大前提条件。降低建筑密度,增加楼间距,即能够有效的减少高密度环境下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隐患;同时又能够为居住者创造更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条件,提升居住环境的安全系数。

期待经此一役,未来无论是从政府出让土地的容积率条件,还是开发商营造小区时的规划设计,都能够更加的科学合理。

03、景观设计——全龄段功能化景观

被封在家里足不出户的日子,能够在阳台或是窗前看到屋外的景观,也是一种享受。而很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从窗外望出去,看到的可能更多是小区道路和路边紧紧挨着的每家每户的车辆;看到的是对面楼宇的灯光或是楼栋间透出的一线天。

应该说低密度高绿化率的住宅,自带天然免疫力,小区的公共环境和景观设计,是我们居家生活空间的延展,是健康住宅的重要组成要素。

在不同的组团和动线折点处,设置丰富的庭院景观,从而使业主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也能够在家观景。同时通过绿化、植物多样性景观营造,以及跑道、儿童活动场地等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备和升级,让住户不出社区,也能在自然和运动中,收获精神层面的健康。


04、人车分流、地上地下功能分置

疫情之下,社区一刀切的封闭管理方式给住户带来了诸多不便,社区活动,生活物资运输,医疗检测以及垃圾运送等都以社区出入口一墙为界限定了安全区域。

很多小区的地下室在疫情期间更是关闭所有人行通道,造成业主使用不便;与此同时,业主活动动线、物资运送动线、医疗检测动线、垃圾处理动线等全部在地面发生,相互有交叉,反而不利于疫情的控制。

这其中一些规划设计上做到人车分流的小区,则可以把地下车库升级成为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一个韧性空间,有效分担部分地面使用功能,将快递取送、垃圾处理、搬运车流、外卖取送、车辆消杀等功能设置在地下,从而保证地面的相对整洁,减少流线交叉。


图片来自于JZFZ

05、设置多功能中心

除了人车分流、将地下空间作为一个韧性功能空间外,小区从功能业态的角度而言,还需要配置一个多功能中心。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向健康生活加速回归:更多回归家庭陪伴、弹性工作时间和居家办公、日常邻里间更加融洽和频繁的交流、社区文化的共同营造和认同等等,都在我们真实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发生。

因此后疫情时代,每个小区都需要配置一个约2,000平米的多功能中心,平日可以用于开展小区文化活动、邻里交流,或者是WEWORK式的社区居家办公场所。如遇公共突发事件,可将此场所改造成临时隔离点和物资配送中心。

06、无接触归家

疫情来临之前,无接触归家仅仅是一些高端小区才会配备的智能设施。而后疫情时代,无接触归家将成为所有小区的必备设施。从小区大门开始,到进入单元门、进电梯,再到入户门,回到家里,所有门禁均可通过人脸/智能化识别系统,或手机APP操作来达成全流程无接触控制。从而将接触病毒的几率降到最低。

07、电梯紫外线消杀

除了无接触归家外,公共空间的病毒消杀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除了人工对公共空间进行定期消杀外,电梯是业主回家的最后一个密闭公共空间,需要做到消杀常态化,同时又不能干扰业主的正常生活,在电梯轿厢安装自动感应紫外线灯,每天定时自动消杀,有效把病毒阻隔在回家的“最后一步”。


08、升级玄关系统

疫情之下,大家都养成了外出归家后及时洗手、消毒的好习惯,以隔离病毒。在这种特殊时期,住宅能够拥有单独的隔离消杀空间,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夙愿。

将传统的换鞋挂包功能的玄关,进行升级,例如一户一梯厅,可在梯厅处设置消毒措施,入户前进行消毒,是脏、净隔离分区的第一道屏障;进入房门后,设置百变玄关空间,提供换鞋、换衣服,以及清洁宠物的过渡空间。


09、户型设计南北通透确保通风

居家隔离后,全家人长时间停留在室内,空气的流通性对于健康、对于阻断病毒传播都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南北通透就更显得无以复加的重要,甚至成为健康住宅必备的一个硬核要素。


部分房企建筑住宅设计,图源:克尔瑞

10、升级设备 阻断病毒传播

除了建筑排布和户型设计满足空气流通的要求外,通风和排水系统也需要进行升级。SARS时的香港淘大花园通过地漏和排水系统感染,本次华亭宾馆通过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感染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健康住宅的新风系统须增加消毒杀菌过滤设备;地漏需要升级为具有更好存水密封性的一体化地漏,从而阻断病毒传播。

11、升级室内活动空间 集合多元功能

后疫情时代,健康住宅需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需求及心理健康需求,应将活动空间进行升级。将社交厨房、多功能客厅,景观阳台一体化打造,使整个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一家人互动的游乐场、亲子乐园、家庭影院等等,为整个空间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度,让宅家的时光变得更有温度。


图片来自于JZFZ

12、生态化阳台

当疫情阻止了我们外出的脚步时,拥有一个集种植、阅读、茶室、运动、宠物乐园、家政空间、储物、晾晒功能于一体的多维生态阳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图片来自于JZFZ


成都七一国际广场

13、终端物流机器人的使用

除了上面从小区到建筑房屋的硬件设计配备上的畅想之外,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角度,未来新型的物业管理,应该大规模考虑终端物流机器人的使用。无接触,高灵活度的物流机器人,能够更加安全、快捷的进行传递和服务,业主可以选择物流机器人代为搬运物体。在非常时期,也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感染。

总体而言,经历了近三年的疫情生活,我们对于健康生活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对健康住宅的各种场景要求是如此的清晰。它已经不止是智能化住宅或是绿色住宅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从健康住宅到健康社区的一个系统性工程。技术和工艺并不难,难的是从光、水、空气、材料、声音、舒适,到智能化、社区通行,再到物业服务和精神,在每一处细节都能够诠释和体现出健康住宅标准。



领易咨询

助力中国大消费产业升级

专注于文化、旅游、商业和房地产

文旅小镇策划咨询、旅游目的地战略咨询

文旅商业资产管理

产业小镇咨询、城市更新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咨询

微博:邹毅_Brian

微信:brianzouyi

公司网站:www.linkeasechina.com


相关推荐

房地产观察家

Copyright 2018-2022Linkease Business Consulti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7042号搜宜思可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