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中国有那么多的乡村振兴项目都是有形无实。
很多试点振兴的乡村,都是地方政府重金投入,表面光鲜,却始终没有产业可以实际入驻,长期来看,即使硬件改造良好的乡村,由于匮乏实实在在的产业,只有民宿和普通的乡村旅游,缺少常驻产业人群,就会再次出现空心化。
而有些乡村,虽然并不在政府规划试点范围之内,却凭借市场的力量,自发生长起来,虽然没有高大上的硬件,但产业和人气也是越来越旺,形成了良性发展状态。
今天我们看的就是这样一个依靠产业发展出来的乡村。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旅游目的地、全网“最浪”的村落——后海村。如今,它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笔记已经超过了3万+。
扎眼、个性、辣妹成为后海“最浪”的标签
距离三亚市区35公里的海棠湾,有一个带着AAAAA光环的著名景点,他叫蜈支洲岛,而他的旁边依偎着一座与世无争的小渔村,仿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她就是后海,占地面积约为几百亩,总人口只有3000多。
在成为网红村之前,后海可以用寂寂无名来形容,连许多三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此地。它的行政名称是藤海渔村,东、南、北方向三面环海,相对于蜈支洲岛每年都能接待上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映衬着渔村以往更像是在遗忘的角落。
后海位于祖国南麓,三面环海,
与5A景区蜈支洲岛共享海棠湾
后海被海棠湾、皇后湾环抱,绝美一线海景资源是这座村庄的最大财富。在三亚,能观赏日落的海滩不少,比如热闹的大东海、三亚湾,但能看到绝美日出景观的地方却不多,后海便属其一,被誉为三亚最佳观赏日出的地方。
后海是央视拍摄千禧年第一缕阳光的地方,
这里有干净透明的海水,
被誉为三亚最绝美日出景观之地
这里原本是以疍家人为主体的渔村,据调查研究,18世纪末广东顺德疍家人随捕捞渔船从海南昌江一路过三亚到海棠头,1950年海南解放,海棠头才更名为后海,期间疍家人在这里修筑了基层的碉楼,始终保持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这本是以疍家人为主的小渔村
渔民们通常会在傍晚或夜里出海打鱼,白天在自家屋前悠哉游哉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在这里也基本看不到井然有序的道路,有些简陋的民居,凹凸不平的泥土弯路,构成了一幅更质朴、更野生的南方乡村景象。
小渔村的角落更为质朴
直到发现这里的国内第一批“浪人”……
2000年的央视千禧年拍摄,到皇后湾和海棠湾的开发,加上蜈支洲岛的火爆,后海慢慢步入大众旅游时代。
2015年,村里的客栈民宿50余家,超过一半是由外来投资者经营。这里相比蜈支洲岛,无论从住宿还是餐饮来说,性价比更高。餐馆经营者以东北人居多,还有部分四川人、福建人以及广东人。
街边的餐馆早已是天南地北的特色
直到疫情暴发,蜈支洲岛由于旅游政策限制游玩的人次减少,后海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旺季,网红效应更让后海成了众所周知的“中国冲浪第一村”。
可以说,第一拨浪人是后海的伯乐,后海是他们隐秘的快乐老家。这里形似口袋弧度状的湾区,海滩不深且海浪稳定,气候宜人,独特的地形使之足以被称为冲浪天堂。
再说这里不仅有“一米之内见阳光,七步之外触大海”的滨海风光,还有民风淳朴、充满热带风情的渔村景致,更重要的是这里有隔绝于游人之外的随心散漫,更能孕育以自由精神为名的冲浪文化。
冲浪这项运动被更多人看到
(1)冲浪产业带火渔村,渔民“上岸”成为“推板师”
这两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藤海社区(即后海)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冲浪产业聚集。
渔民纷纷“上岸”,据统计,目前全村仅剩200多艘捕捞渔船。他们或将房屋出租,或自己开店做生意,借着来后海冲浪的游客越来越多,端上了“旅游碗”,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一些渔民放弃原先赖以为生的渔业,支一个简易的棚子,立上几块冲浪板,便开始招揽客人。这些非专业的冲浪店与转行的渔民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被专业教练称作“推板师”
游客设计好摆拍造型,
就需要推板师先教会他们如何在板上站稳
(2)冲浪文化成了后浪,而疍家文化作为前浪逐渐被遗忘
疍家,又称艇户,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世代以打渔为生,而不在陆地上置业。后海的疍家人源自广东顺德,祖祖辈辈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面对后海轰轰烈烈的旅游狂潮,当地疍家人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旅游行业早已成了外地投资人的生意,部分村民只是参与共同经营餐饮、客栈,偶尔在疍家文化节到来之时,还能瞥见村民传统祭海仪式,当街摆上十几桌的宴席。
旅游滤镜下的后海,
本地村民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不可否认新的文化进来之后,当地居民的收入肯定也会跟着得到充实。我们只是希望资本进来,能够包容本地文化,而当资本退去之后,当地的疍家文化还能最大程度的保留。
文化一,岭南文化的影子。与村外的海南本土方言不同的是,后海的疍家人大多都讲粤语,你来到这儿,仿佛进入了又一个的岭南之乡,而掺杂着海南方言的粤语则又形成了他们语言中那种独特的味道。
文化二,一日两餐的生活习惯。后海疍家渔民们的生活习惯也颇为奇特,他们一日两餐,并且用餐时间不定,有时上午八九点就可以看到他们团坐在几个大桌前热热闹闹的就吃上了。当地的百姓说,那是因为渔民们捕鱼大多都要在海上待上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的也有,待到捕到鱼回到陆地上总要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热饭菜,庆祝平安归来。
巷子里打渔回来团聚的渔民。
相对于陵水疍家更原始的逐水而居,
即便后海疍家已经过上两栖生活,
却仍挡不住文化革新的冲击
文化三,信仰传承,古井与海神庙。村里一处四个巷子的交叉口,那里有一口比普通水井要大上三到四倍的古井,井口有一条通往井下的环形阶梯,人们要打水需要绕着井走一圈,然后再绕着环形阶梯回到井口,对于当年为什么会建造这样的古井,已经无从考究,但可以想象,当年家家户户排着队绕井取水时,他们相互聊着家常锁事,打渔回来时的所见所闻,或者是否会唱着渔歌,那场景必定壮观无比。而在装上自来水之前,“她”以一己之力供养了全村,甚至有些途经此地的船队,也会从这里取水使用。
与这口古井同样古老的还有一颗老枇杷树和树下那间不大的三藏公庙(又称海神庙)。在很久之前,一艘出海归来的渔船搁浅了,由于当时风浪特别大,后海的百姓想尽了办法救援,但都无法使这只渔船离开,后来村民们希望能得到海神的帮助,于是他们带上贡品,祭拜海神,祈求海神能让那只搁浅的船离开。
就在祭拜仪式结束没多久后,奇迹出现了,那只船慢慢地从礁石边离开。得到海神的帮助,当地的百姓们尤为开心,对海神也越发尊敬。每年正月十五那天,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到海神庙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祈求海神保佑他们这一年风调雨顺,有所收获。
古井、老树、不大的海神庙
文化四,颇具传统仪式感的疍家婚礼。新娘进门之前,新郎要在家中连续摆上三日宴席,期间还有各种唱唱跳跳的节目。满三日后,望眼欲穿的新郎将迎来要与他相伴一生的挚爱。而新娘身着大红喜服,装扮隆重,手腕上带着两只手镯,又宽又厚,手指头上戴满戒指,项链更是华丽炫目,头冠也极为亮眼。一名女子为新娘打着精致的小红伞,一位红裙女童相伴在侧。
提前做好的喜饼喜糖+特色的婚礼仪式
可以说,崛起的冲浪产业改变了后海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诸多设计的经济红利。但未来仍需多部门合力大力发展海上休闲渔业,带动水上运动项目规范化。如冲浪俱乐部、冲浪教练等资质如何保证?恶性价格竞争如何监管?后海的开放与保护如何权衡?
几年前街道上面连吃东西的地方都非常少;现在能吃到的不仅仅是当地渔村的小海鲜。
几年前这里远遁江湖,海风轻抚;现在这里日日放“浪”不羁、夜夜蹦迪醉熏。
几年前国内第一批冲浪爱好者视这里为天堂;现在这里是冲浪青铜的拍照地。
几年前这里的冲浪教练惶惶度日;现在这里衍生出了略为讽刺职业“推板师”。
几年前(2015年)村里客栈民宿约50家;而到了2021年,携程以“后海村”为关键词,搜出的酒店、客栈、民宿的数字为惊人的4477家。
几年前这里是世外桃源;现在这里有了新标签,却是“中国的小清迈”、“辣妹第一村”。
几年前还在拼命的宣传这个地方,想让更多人知道他的美;这一天真的终于来了,但感觉它被反噬了。
时代的弄潮儿带来的迷茫,
注定后海还会继续转变
如今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后海”,不难发现,在“冲浪”后面跟着的标签,是蹦迪、夜市、拍照、酒吧。从治愈美好出发,到达的是各种浮躁,后海与丽江这些老牌的网红目的地的老路颇有相似之处。
有时入眼的清凉让你感觉在国外,
但某些我们才有的古老职业会立刻把你拉回
其一是人群的更迭。无论是游客还是经营者,后海与丽江相似,都经历了三波人。
第一波是“热爱者”,他们是最早发现这一小众目的地美好之处的人,就像后海的冲浪爱好者、来丽江寻找“诗与远方”的真正的文艺青年。
第二波是一群自由职业“迁徙者”,他们总是在旅途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但同时又有赚钱的需求。因此,他们为目的地带来了新的元素以及并不突兀的商业要素。譬如丽江的酒吧、民宿,后海的冲浪俱乐部、从大理来的艺术家、嬉皮士等。
第三波则是“投机跟风者”,这波人对目的地并没有热爱,经营者只想趁着热度捞一笔,旅行者则只想拍好看的照片为自己在社交平台上多收获几个赞。
因此,网络上一批针对后海的旅游攻略,无不都是风月奇缘,网红在后海扛起冲浪板拍下“到此一游”的照片。恰恰是这一波人,催生了诸多乱象,更因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的乌托邦构建者匆忙逃离。好似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首都波塞多尼亚,规划成美轮美奂的同心圆,却终究抵不过人类的精神腐朽。
没有是非对错,后海变得摩登了
其二是生活方式的变迁。如今后海的文化活动正在变得日益丰盛,但仔细咀嚼,似乎又可以用“白天冲浪,晚上蹦迪”粗暴概括。在尝鲜打卡、酒精野迪、“city life sucks”等新生活方式的背后,我们仍可看到那些后海“老村民”对于原有的生活方式的怀念——脱离城市生活、夜间逐浪、与小小村子中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成为朋友……
正如一位在后海生活了三年的冲浪爱好者在朋友圈里说道:“后海不是所谓的辣妹party胜地,不要肤浅的去形容和评判这个地方。现在这肤浅的一切跟后海没有任何关系,跟真正热爱后海,为后海发展做出努力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老村民”的离开,后海或将与商业化最盛时期的丽江相似——一个由民宿、古镇、风物构建起的小资旅游天堂被不断消耗环境、文化,以及骨子里的气韵,取而代之的是艳遇、酒吧以及不断复制的店铺。曾经吸引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的生活方式,后来的旅行者也早已看不到其真实模样。
后海生活让人神往,
这种“神往”的形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1)冲浪运动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冲浪产业中,冲浪运动仅仅是冰山一角。按照《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海南将在未来5年内积极发展水上运动。主街只有几百米的后海,或许并没有这样的产业基础。但后海的冲浪运动是民间自发发展起来的,可否在未来大额资本投入的基础上,能够从服务设施、培训机制、商业产品和小型赛事活动组织等角度做一些改良呢?
不同于万宁,后海是冲浪青铜的天堂
(2)融合原有产业,引入其他产业
如疍家人的根本——捕鱼业,衍生的深潜,以及沙滩相关的文化活动与运动项目等等。
(3)将现有的冲浪文化与原始的疍家文化结合,实现旅游趋同下的差异化竞争
海南尤其是三亚以海浪、阳光、沙滩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太多,但疍家文化确是独一无二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后海村是幸运的,在成为网红目的地之前,已经完成了文化更新,只是在文化传递上有所失控,但若及时把握方向,新老文化结合,后海仍可持续发展
海岸奶茶店VS渔排餐厅,
疍家渔船VS冲浪达人
(1)营销手段正在改变,网红传播更高效
抛开争议不谈,三亚后海再次证明了营销方式的改变(或者说升级),铺天盖地的广告植入好像不再吃香,很难激起看客、读者、路人的兴趣,而一个标签、一段话、一个人、一个瞬间、一个事件更能在不经意间引起自媒体世界里的海浪。
(2)差异化才能引发关注
这是老生常谈的永恒课题,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就不会第一拨冲浪“消费者”(暂且将第一波冲浪爱好者归于消费者之列);没有清凉的浪人就不会吸引后续的“跟风者”涌入平静的港湾,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后续的故事经人们口口相传,带来更多关注与跟进资本。一切都是那个颠覆性的开端——这里是小众群体冲浪的天堂(有点像三体中颠覆性的脑洞打开了科幻与量子物理学的又一扇窗户)。
(3)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该如何走?
有冲浪总比没有产业好。所以领易的观点是,现在各地政府花了那么多钱搞了乡村振兴,很少有真正把产业做起来的,大多数的面子工程存在二次空心化的风险。但后海村呢,政府没有太多干预,民间资本就自发投资搞起了新兴产业,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对待乡村振兴?
后海暂时走到了十字路口,是资本抛弃原始的疍家文化,大力发展新兴的冲浪文化?还是资本向前,新旧文化相交融?我们希望后海不要忘记原始文化,因为冲浪文化肯定会被其他地方马上复制,而三亚特有的水陆两栖疍家文化只有在后海。
房地产观察家第5期干货杂志上新!
《创新商业街区及商场》
欢迎订阅!
订阅请扫二维码
备注请写杂志订阅
领易咨询
助力中国大消费产业升级
专注于文化、旅游、商业和房地产
文旅小镇策划咨询、旅游目的地战略咨询
文旅商业资产管理
产业小镇咨询、城市更新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咨询
微博:邹毅_Brian
微信:brianzouyi
公司网站:www.linkeasechina.com
一针各大都市圈规划的强心剂。
房地产税
土地财政模式突遇重大政策性调整
高房价遏制婚房
房地产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