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0年,杭州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超级景区

2019-01-22 17:50:03

去年底,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全域旅游创新示范的“杭州样本”》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杭州全域旅游的创新理念与鲜活实践得到了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旅游业界的专家学者的肯定。珠玉在前。一时间,各大旅游城市掀起学习“杭州模式”的浪潮。

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厚的古城西安去年刚实施了主要景点门票降价,新年伊始,又传出“全市各类公园逐渐拆除围墙,今后全市公园将全部免费开放”的新闻。

无疑,这是在学习西湖景区的免门票措施。西湖景区早在2003年就开始执行免票政策。不依赖门票经济背后的逻辑是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改变单一“门票经济”的商业模式,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风景区、一个中外游客交口称赞的巨型旅游产品。以旅游业带动相关联的产业,创新业态,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城市的要素都成为旅游的内容。这不就是对时下全域旅游政策的完美诠释么?

我们再来看杭州的旅游业成绩,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286.6万人次,累计增速15.8%,实现旅游总收入3041.34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43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位列省内第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

显然,杭州被选为中国全域旅游的样本城市乃实至名归。在研究完杭州近20年的城市发展后,我们发现杭州的全域旅游早在21世纪初就已初具规模,得益于杭州领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本文将从杭州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详细解读杭州的全域旅游规划和开发,梳理杭州领先于其他省市的创新经验。

01杭州的扩城战略

1、“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杭州最早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特征要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当时的杭州城南靠凤凰山,北有京杭大运河穿过,西边是西湖,东临铁沙河,西南北三面有山,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城域面积越往南越狭窄,形似腰鼓,又称“腰鼓城”。

彼时,西湖划在杭州城外。它的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北开阔的平原为杭州城,同样也构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自然景色。于是,人们习惯用“三面云山一面城”来形容杭州,也用来描绘西湖。

2、“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扩城战略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地理位置的确给杭州带来丰富的山水资源。然而,杭州城市空间千百年来又受限于这种格局,使城市始终定位于江湖之间。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面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在原来683平方公里的老城范围内,如果要持续发展,只能拆老城建新城。

但是,杭州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两千年多的建城史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建的做法显然不适用。

要想发展,唯有扩城

2000年,杭州市委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之后,杭州经历了三轮“撤市建区”:

  • 2001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

  • 2014年12月,富阳撤市建区,市区面积增至4876平方公里。

  • 2017年8月,临安撤市建区。这一次,市区面积一下子扩大64%,达到8002.8平方公里。

至此,杭州一跃成为长三角市区陆域面积最大城市。

02杭州全域旅游版图的规划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闻名。西湖是杭州之魂。很久一段时间,杭州旅游一直围绕着西湖做文章。然而,杭州的旅游资源不止于西湖。

随着杭州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杭州旅游空间也得以转变。从杭州城区围绕西湖旅游一枝独秀的格局,向桐庐、富阳、临安、建德、淳安等县市城乡一体深化推进,构造新的旅游吸引。最终形成“山水相映、现代都市与乡村休闲旅游兼具、旅游产品多元、创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泛旅游资源格局。

1、五水贯通、沿水而建、组团式开发

杭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水”就是杭州的特色。滨海(钱塘江入海口)、倚江(钱塘江)、襟湖(西湖)、衔“溪”(西溪湿地)、带河(京杭大运河及河道),构成了杭州特有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再加上萧山的湘湖、余杭的南湖等水资源,成为“五水贯通”的格局,把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市区河道沿岸的美景串珠成链。

正因为水系是杭州城市空间之魂,杭州全域旅游的内容开发也是围绕着水系,进行组团式的开发。具体如下图,根据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全域旅游规划为“一核、两级、两轴、两带”的格局。城市格局从“三面云山一面城”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

2、从城市独秀到城乡统筹,旅游产品结构多元且业态丰富

可见,杭州的旅游休闲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围绕着空间开展的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大致可分为如下产品线:

  • 以西湖、大运河为主的“双遗产”自然人文观光产品

  • 以千岛湖、西溪湿地为主的自然观光产品

  • 以灵隐寺为主打的宗教文化体验产品

  • 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依托的主题商业产品

  • 以湘湖、桐庐、茶坞村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 国际会议承办带来的会奖旅游产品

  • 以浙西山地为依托开展出的骑行、登山、徒步、房车露营等为主题的运动养生产品

03以大项目大投资打造城市名片

在把旅游业定位于支柱型产业之后,杭州着手打造城市名片,加大投资力度进行了几大综合保护工程项目。工程的目的是要做到“还湖于民”、“还山于民”,提高杭州市民的生活品质。

纵观世界级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例如我们之前研究的轻井泽和箱根,他们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无一不是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品质放在第一位。《【深度】每年有2000万人次要去的日本度假胜地----箱根 》《十点反思轻井泽:一个有130年历程的卓越小镇是怎么发展出来的?》《轻井泽——日本NO.1的世界级文旅小镇,是怎么做成的?

同样,杭州重点打造的几大项目不仅全面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内容,也是践行探索以景区的开放式管理促进城市整体旅游效益的提升,使全域旅游模式初见端倪。

1、西湖——打通西湖沿线,挖掘新消费点

西湖景区拆除围墙、免费开放做法成为各大旅游景区学习的标杆。门票经济的背后是一系列关于吃住行游购娱内容的升级与创新。以优质的人文自然景观为载体,试图从文创产品、文化演绎、特色餐饮、经典住宿、优质服务等多方面入手,重新挖掘行业内的新消费点,延长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

恢复西湖全景

西湖景区在经过长达6年的综合整治工程后,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形成“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 

打通西湖沿线,创建新西湖格局

重建后的西湖景区,打破围墙的限制,营造出城湖相融的空间格局。在环西湖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以及湖中心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使西湖风景区营收不减反增。2002年西湖改造前国庆长假游客接待量为200多万人次,2017年国庆,西湖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450万人次。

东部:旅游购物休闲街区

这个区域是西湖的“大门”,也是杭州市区最繁华、最繁荣的地区。区域以湖滨路为主,结合湖滨公园,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

湖滨路东侧业态调整,以咖啡厅、餐厅、酒吧、酒店等休闲娱乐业态为主,引进星巴克、GUCCI、凯悦等国际知名品牌以及银泰等本土强势商业,使整个街区成为旅游、购物和休闲融为一体、充满活力的旅游商贸特色街区。

银泰商业

另一方面,湖滨地区定位为西湖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保护湖滨路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严格控制湖滨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等,保护西湖的优美天际轮廓线,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最大限度地降低该街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为旅游者和购物者提供更多空间。

南部:文化廊道、景观廊道

这片区域是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环境容量最大、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完整的地区。该区域的改造主要是对几大公园(柳浪闻莺公园、长桥公园等)进行资源整合,打破独立公园的组景模式,引入西湖水体“南下”、“东伸”、拓宽环湖公共绿地,成为免费开放的景观廊道。

西湖夜景

挖掘南山路一带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该区域一景一物皆有灵魂,提升区域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一条展示西湖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文化游道。

南线区域与新湖滨公园、环湖北山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环湖十里景观带”。

雷峰塔和西湖长桥

西部:生态野趣新景区

景区西部恢复了杨公堤和“里六桥”,幽静且充满野趣,营造的是江南水乡的风情。

杨公堤“里六桥”之“卧龙桥”

北部:西湖“雅文化”区

这块区域以北山路为主,品味高雅,特色精致,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含金量”极高的景观地带,也是体现西湖雅文化的集中地。

历史上,这里就是众多达官显贵官邸、别墅或宗教寺观所在地。依山傍水的建筑群,与宝石山、西湖融为一体。

北山路、宝石山、保俶塔夜景

北山路一带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拆除围墙,敞开庭院,连接山下精致园林;整修名人故居和名人旧居,辟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沟通园路扩绿建绿,营造优雅别致的生态环境。

中部:西湖的核心景观

西湖的中心区域是“三岛三堤”,这是西湖的核心景观,其中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是镶嵌在湖中的三颗宝石。苏堤、白堤和杨公堤,如同环绕其间的三条玉带。

苏堤

西湖商业模式

通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开放,西湖风景名胜区跻身全国首批5A。

总体而言,西湖的商业模式可以总结为:景点免票+周边消费。通过开放环西湖沿岸的景点,联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的业态,使整个风景区集合观光、休闲、购物、娱乐等各大旅游要素,有效促进消费,扩大西湖风景区营收。

曲院风荷

2、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景中村”改造——实现乡村旅游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只关注西湖极其沿线景观,还包括周边“景中村”(灵隐村、茅家埠村、梅家坞村、金沙港村)的改造和产业的扶植。在景区内拆除55平方米违法建筑和影响景观的建筑,外迁住户、单位3200多户,减少景区人口7000多人。

依托茶文化、寺庙文化开展出茶产业、民宿业、文化创意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让村民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转变。

这种“前店后居”原住民居住+旅游服务的模式,通过旅游服务促进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是西湖景区的商业模式。

3、运河——节点式开发,保留历史遗存,构建运河人文景观带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

运河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

2002年,杭州政府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修复运河两岸的人文生态环境

把现存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例外地保护下来,修复已损毁的重要文化景观,展示千年运河的深厚文化底蕴。

塘栖古镇

在运河的重要节点处,推出运河系列旅游景点

在运河两岸打造出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水乡古镇、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3、西溪湿地——兼具“人民的大公园”与世界级国际旅游综合体

10余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是杭州唯一的湿地资源。在定位规划时,它被赋予了两大功能: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是“人民的大公园”,“西溪天堂”是世界级国际旅游综合体。

西溪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以后,出台了每周一公众开放日、公园IC卡通用、特殊群体免费入园等措施;二期工程“有限开园”后,又强调坚持公众开放日制度,并划出特定区块天天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三期工程建成以后,福堤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彻底实现了“还溪于民”的要求。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东南入口处建设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以湿地为特色的世界级国际旅游综合体,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兼具观光、会展、美食、演艺、购物、艺术、创意、培训、总部、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块。

4、吴山景区——还山于民,保留平民特色

吴山景区的综合整治主要集中在保留吴山“大碗茶”,恢复“吴山庙会”。坚持平价消费,微利经营,使吴山成为杭州最具平民特色的景区,聚人气的地方。

吴山城隍阁

除了上述大型的综合保护工程外,还有南宋皇城遗址、灵隐景区、萧山湘湖综合保护工程等等。这些工程有效促进了杭州“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是全域旅游战略全面铺开的实践基础。

萧山湘湖景区

04构建水、陆、空三维旅游交通体系

1、对外与上海形成“同城效应”,积极承接国内外游客

从地图上看,杭州是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中心”。如果以杭州为中心画一个半径300公里的圆,基本可以把长三角地区15座主要城市囊括其中。这是杭州积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底气。

然而,杭州也并无辜负这得天独厚的区位,打造了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城际轨道等多种交通工具全面对接为特色的长三角综合交通中心。

2、对内构建一小时旅游圈

杭州市内的旅游景点在“旅游西进”的战略下,逐渐布局完整。随之而来的是交通的西进,致力于构建全城一小时旅游圈。

都市区以杭州主城为中心,形成“一心八射”的都市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以及“一绕、一环、十射、三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路网。

在城市内部道路方面,优化快速路构成的骨干交通网,形成“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总长 464 千米。

在轨道交通方面,将于2020年形成10条轨交400公里以上的轨道运营交通网络。

3、细化旅游交通工程,创建多元交通方式,丰富旅游体验

交通工具多样

拥有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交通系统。

开辟自驾旅游景观廊道

围绕京杭大运河、三江之路、临安山水和千岛湖重点打造四条不同主题的自驾游经典线路。

余杭

打造骑行绿道系统

围绕城市水系、乡村国家公园等等建设骑行绿道并不断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千岛湖骑行路线

加强“黄金水道”建设

在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开通水上巴士,兼具交通和水上文化观光功能。

运河水上巴士

开拓低空飞行旅游市场

在千岛湖、建德地区结合航空小镇建设,进一步开发空中旅游产品。

建德航空小镇

05杭州全域旅游的创新——产业融合

杭州旅游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非偶然,这与杭州大胆创新、在不同阶段审时度势的旅游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从“旅游西进”到全域旅游,杭州通过产业融合,打通行业壁垒,找到“旅游+产业”的模式。

1、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杭州的全域旅游有效地推动了杭州区域平衡发展,这其中以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最为明显。

杭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文化创意、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创新“田园体验+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旅游模式,打造了一批现代新型乡村(农业)旅游区。

杨梅岭村

杭州的农旅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农业产业升级。从生存农业向品质农业转变,从一产农业向三产农业转变。

  • 通过休闲旅游产业的导入,乡村度假休闲功能逐渐形成,引导城市居民回归乡村慢生活。

在杭州农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杭州的乡村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模式,其中以淳安、桐庐、千岛湖、建德为典型。当地的乡村民宿也形成了具有国内示范效应的特色民宿群落和品牌。具体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写过的杭州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乡村风情、中端定位——创新酒店品牌芳草地启示录

2、旅游+特潜产业融合

杭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生活方式的创新和生活内涵的变化,引导、决定经济运作模式、经营机制和文艺创作内涵的变化,并决定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方向。反过来,这些产业又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开发旅游的支撑。

2008年,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行业成为杭州的“十大特色潜力行业”。这些生活型产业,有很多都是特殊的旅游产品,是中外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提供者和服务者。

这些新型的服务业与旅游有机融合,创造了新业态,引发了新体验:

  • 胡庆余堂等医馆老字号提出中医药+旅游,推动旅游+养生休闲

  • 西博会、快递业世界大会、动漫节催动了会展+旅游

  • 宋城集团证明了演艺+旅游的魅力

  • 2022杭州亚运会必将极大带动杭州体育+旅游的巨大发展

龙井茶文化村

特别值得一提是的,杭州在推动“旅游+”或“+旅游”的模式实践中,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小镇,强化产业和旅游、文化、社区的融合。“金融+旅游”的山南基金小镇、《中国最著名的基金小镇是怎么做成的?》“服装+旅游”的余杭艺尚小镇、“互联网+旅游”的梦想小镇、《全国爆款特色小镇——梦想小镇,是如何打造的?》“跨境电商+旅游”的跨贸小镇等等,一个又一个体现产城旅融合的小镇正是杭州产业融合的创新之作。《中国最牛的产业小镇——杭州云栖小镇十大要点解读(上)》《阿里挑头打造的产业小镇——云栖小镇,是怎么直追硅谷的?》《绿城是怎么做茶主题小镇的?

06内外有别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

杭州的旅游营销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创新,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基于“旅游全球化”的定位,杭州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有着不同的营销策略。用一句话总结:内外有别,挖掘各自核心发力点”。

1、对外,创新和丰富杭州旅游故事国际化的表达

杭州在国际上注重深化实施旅游+文化、+外交、+互联网、+交通、+新媒体国际营销有效方式。

提高城市国际品牌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

杭州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总目标,努力形成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国际市场打造“Hangzhou,Living Poetry(诗意的杭州)”的品牌形象。 

以策划全球关注的大事件为切入点,展示杭州的历史文化

杭州非常善于策划国际事件营销。例如,近年来杭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依托运河的历史,挖掘曾经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以丝绸文化、茶叶文化、瓷器文化、运河文明以及杭州主要产业和优势企业为内容开展一系列事件营销:

举办最牛的创客、百万学子阿里行、全民导游记、杭州大使环球行系列项目(杭州大使一带一路环球行、杭州大使长江行、杭州大使世遗环球行等)等系列活动。

营销渠道多元化

  • 贯彻“航线到哪里,营销到哪里”的理念的“航线营销”

  • 推进与国际重点OTA等合作,实施“在线营销”

  • 借助G20峰会影响力,开展G20成员国市场促销

承办国际性会议及赛事

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给杭州提供了在国际舞台展示的机会。也推动了杭州国际会展业的增速发展。杭州凭借G20的舞台,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会展项目,可以承载、举行大型体育赛事和高端的商业、学术国际会议。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权,也成为加快杭州国际化进程的推手。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主会场

深度利用海外媒体开展杭州形象宣传

杭州旅游不仅在国内各大平台建立杭州旅游官方账号,还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Googleplus等等国外社交平台建立了账号,制作多语种的杭州智慧旅游App,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与lonely planet等国外旅游杂志、出版社合作,出版杭州旅游系列书籍,在国外主要门面书店或亚马逊等网店销售。

航空口岸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意味着将有更多过境散客可以来杭州,对旅游来说商机无限。6天时间,游客不仅可以对杭州深度游,也可以走访杭州周边城市,带动整个浙江省的旅游业。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是杭州国际化、开放度的象征,是大力构建国际散客无障碍旅游的重要突破。 

开发国际品牌旅游产品

为国外市场专门开发三大国际品牌旅游产品:

  • 最忆西湖产品,包括茶忆休闲之旅、朝圣文化之旅、味美体验之旅

  • 最忆运河产品,包括穿越运河之旅、文创体验之旅

  • 最忆西溪产品,包括浪漫度假之旅、绿意慢行之旅

集贤亭

2、对内,细分游客市场,与长三角旅游协同营销

细分游客市场,推介不同产品

杭州对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推广“最忆是杭州”的旅游宣传口号。针对全国不同的客群,打造不同的旅游产品进行精准营销。

观光客群:主要为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以及西北、东北、西南等远程市场,重点推介世遗体验、生态观光、研学旅行、乡村体验、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主题产品。

休闲客群:主要为高铁沿线客群、浙江本省客群、长三角及其周边省市客群,重点推介世遗体验、会议会展、乡村休闲、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主题产品。

度假客群:主要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重点推介生态度假、会议会展、乡村度假、养生度假等主题产品。

拱宸桥

依托高铁高速与长三角城市共融,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杭州作为长三角交通枢纽中心,凭借高铁高速的加速发展,使得周边2小时交通圈内旅游目的地与杭州同城化不断增强,高频互动,形成“大杭州旅游经济圈”的雏形。

旅游圈内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杭州与这些城市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进行整合发展,形成一批系列化、特色化的长三角旅游精品。

如风靡旅游圈的“名城—名湖—名水—名山(上海、杭州、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以杭州旅游小镇为特色,以绿道骑行、民宿夜游为体验方式的长三角旅游小镇精品游线等等。

千岛湖大桥

07以国际化的标准打造公共服务设施

杭州是率先提出“旅游国际化”的城市。为了不断提升杭州旅游的国际可进入性,杭州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游客服务体系,具体表现为: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主客共享”的服务环境,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高现代化程度的旅游环境。这就是公共服务,这彰显了政府的服务能力。

1、构建“智慧旅游”体系

杭州在推行智慧旅游上,可谓不遗余力。除了全城覆盖“无线Wi-Fi”、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杭州旅游护照”项目。它包括线上服务和线下快捷支付两大板块。

线上服务实现旅游信息查询、旅游产品在线预订、优惠活动发布以及地图导航、预约打车等多种功能。游客出发前就可在网上完成酒店、餐厅、门票的预定。

线下快捷支付则是通过支付宝实现游客手机扫码消费。游客到了杭州通过刷手机就能进入景区游览、入住宾馆。

同时,该项目将杭州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各环节信息和线路产品打通融合,是全国首例城市旅游O2O模式。之后,还将通过旅游护照搜集后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达到运用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目的,对游客更精准定位,策划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服务。

2、推进“厕所革命”

厕所的先进化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杭州积极推进“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

  • 在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做到数量充足

  • 在5A级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

  • 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

  • 推进厕所建设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

  • 对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等按标准新建和改造的免费开放厕所给予补助

3、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供给

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和提高舒适度的角度出发,结合区域文化和区域功能,增加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加快环湖、环江、环河、环溪等绿道骑游圈、休闲带、步行廊道、生态慢游系统等休闲区块的建设和提升。

08小结

通过上文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全域旅游格局的形成,是得益于杭州的城市规划,而杭州全域旅游的发展,又反过来优化了城市的整体运营质量,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品质。杭州全域旅游的开发也并非一蹴而就,孤立发展,而是有步序有节奏地并且带动了一二三产的发展,打破了空间不和谐以及城乡关系的不平衡。

在此,我们用“五个转变”来对杭州模式做一个总结:

1、旅游管理体制的转变。2001年,杭州市旅游局升格为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管理全市旅游业,将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部门相继归并到“旅游口”,强化了由旅委牵头协调的全市旅游商贸系统在旅游资源整合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实现了旅游产业管理由单一部门推动向多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此为全国首创。这为杭州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动相融提供了制度的保证。

2、景区商业模式的转变。西湖风景区是全国最早免门票的5A级景区。杭州在西湖的模式上摸索出不依赖门票经济的商业模式,并逐步推广到全市的景区。利用公共空间形成吸引物,依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景区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免费开放,以景区免票带动综合消费,从“城市旅游”转向“旅游城市”。

门票免费对于其他城市并不可以简单地复制,这是城市综合开发的结果,只有当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且不断有创新的业态以及综合消费的内容,才可能持续发展。

3、旅游产品的转变。杭州的旅游产品从原先围绕城区做文章尤以“西湖”为主的格局,转变成现在泛旅游格局的完整呈现。不仅拥有江湖山河等自然观光产品,体育旅游、养生疗养、会展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也层出不穷。

4、产业结构的转变。杭州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率先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 “旅游+”成为杭州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旅游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旅游全域化联动式发展,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5、公共服务设施的转变。杭州的全域旅游在不断地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此推动下,杭州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升级,这体现在市内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的更注重“细节”和“个性化”的提升,智慧旅游体系的搭建、厕所的升级等等。

参考资料: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

2、《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3、《城市论》,王国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码一键订阅


相关推荐

精品文章

房地产观察家

Copyright 2018-2022Linkease Business Consulti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7042号搜宜思可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