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心终于新出了一个堪比上海新天地的项目

2018-08-22 18:08:41

帝都北京,雍容大气,高贵典雅。

作为中国、亚洲甚至是东方世界的心脏,北京在世界舞台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谈到北京的文化旅游与商业街区,除了三里屯之外,这些年却少有大众耳熟能详的时尚作品。

谈到文旅型商业,前两年成都太古里的横空出世,应该是中国近年来大城市文化历史街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作品。如今,几年之后,京城新出世的北京坊又成为了业界热议的一个项目。它独特的位置、丰富的历史,承载着灿烂的文化,甫一出世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前门地区一直缺少与其区位和独特文化气质所匹配的商业,随着北京腾退非首都功能,前门地区大量低端商业被改造。经过10余年的规划和开发,北京坊,这个能够展现京城古韵和文化的新地标展现在世人眼前。

帝都的心脏部位迎来了现代流行的商业形态

前门是北京的老地界儿。正阳门外,中轴线西,北京坊与天安门广场直线距离约100米。毗邻故宫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北京坊的区位等同于帝都的心脏部位。

它东至珠宝市街,西至煤市街,南至廊房二条,北至西河沿街。是二环内从前罕有、以后也难有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它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角,前门大街入口处,垂直于大栅栏步行街。前门地铁站就在附近,不同于前门大街的喧嚣和煤市口大街的车水马龙,紧邻这两条大街的北京坊就像个世外桃源,宁静而安谧。

当文化、历史与现代商业的结合,大栅栏地区经济活力升级

外城八坊,今被人们通称的“前三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以南直至永定门,其范围“计长二十八里”(《宸垣识略》)皆为老北京的外城,亦称“外罗城”,老北京人也将它称为“帽子城”。作为京城最核心的地带,正阳门,也就是前门大街一带,是历来最热闹的地方。

1、大栅栏的兴盛

前门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大栅栏(读作dà shí lànr)。它起于元,建于明,盛于清,有着6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明代叫廊房四条,1900年被义和团 烧毁,后重修,这里是中华国运的见证之地。

大栅栏虽地处“外城”,但自清朝起,就一直是重要的文化与商业地标,汇集了商业、会馆、梨园、出版等多种文化,堪称京城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及娱乐区。

直到50年前,大栅栏还一直是北京当之无愧的CBD,也是北京最闹猛的商业闹市;这里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华老字号集聚区”,至今还有瑞蚨祥、谦祥益、祥义号门面、劝业场等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的寺庙、会馆、银号、旅馆、珠宝市粮食店史迹;约1.5平方公里的街区里,据统计,仅老字号就汇集了4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5项,不可移动文物多达64处。这些历史的碎片构筑起了大栅栏丰厚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也因此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2、文脉解读

大栅栏文脉分3个层次:

  • 宏观层面,大栅栏地处北京城西城区,与前门共同构建了北京历史上延续最长、历史遗存最多、旧城风味最浓、覆盖范围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

  • 中观层面,大栅栏地区里分布着百来条胡同和合院建筑,这些由不同开发主体、在不同年代建设的居住建筑是北京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变迁的真实写照;

  • 微观层面,大栅栏地块内现存的瑞蚨祥、谦祥益、祥义号门面、劝业场等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大栅栏内部处处弥漫着浓重的历史气息。

大栅栏胡同肌理与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整,建筑多呈现院落民居形式,以明清时期历史建筑为代表,而在现代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违章搭建的建筑物在街区内部扩张,并不断破坏院落肌理及整体风貌,因此,底蕴厚重的大栅栏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各类建筑混杂,零乱的生活场景。

作为北京老城区的一个符号,大栅栏的更新再生不仅仅是京畿心腹之地胡同生活方式的重生复兴,它对其他城市的城中村、里弄等城市旧区改造更带有示范效应。

北京坊规划的解读

1、节点改造模式

和大多数传统旧城改造的规划方式不同,大栅栏的更新没有按照以往的模式对该地区进行整体拆迁和全面商业化。规划者用一种新的“节点改造”模式对大栅栏地区进行保护与更新,这种模式和大多数传统旧城改造“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推倒重来刚性模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它是一个软性的生长方式,不是硬性规划在某个时间点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者状态,而是要和它自身的生长结合在一起。”

2、微更新的方法

“节点改造”模式带来的是“微更新”的方法。这是西方摒弃大规模城市改造后,采取的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城市复兴的策略。微更新理论批判现代主义城市大规模改造,强调城市建设应注重人的需求,符合人的尺度;注重中小型功能的多样性,主张用中小规模、包容多种功能的、逐步渐进的改造取代大规模的、单一功能的、快速改造。

通过下图,我们来具体看大栅栏区域的北京坊是如何进行微更新的。

尺度肌理修复

东西向通往前门大街、南北向通往正阳门,建筑之间并不完全连同,而是由若干条“胡同”串起,恢复了场地“胡同”的肌理。

从尺度上来看,作为紫禁城脚下,南向中轴线对称的最重要的街道,前门大街给游客们的印象一直是宽阔而笔直,象征这个东方世界最重要都城的秩序。这种宽度达到20~25米的重要旅游街道,是很少有的旅游街区尺度。但背依前门这个北京最重要的名片,每年仍有5000万的游客纷至沓来,撑起了这个步行街区繁荣的景象。但是,游客漫步其间,切实能感受到北京皇城独有历史感的之外,却缺少了现代商业变化的乐趣。

宽度达到25米的前门大街商业步行街

北京坊在街巷尺度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重新在这个片区内复兴了一种新的空间秩序。街道最宽处有25米左右,最窄处3-5米。既结合了以前胡同的格局,补足了前门大街的宽阔有余,变化不足的缺点;又在几条主街上沿袭前门大街宽阔的街道尺度,错落有致、有开有合,广场与主街形成了空间的变化,这样的街区关系,营造了一种生活氛围。

大栅栏区域内的经典标志:前门大街

形态重构

由于北京坊地块内部有古建劝业场,周边也有保留和修复的历史建筑,因此在形态重构的维度上,设计选择了单体切入的微更新模式,对每栋建筑进行详细设计,而临街立面最终是建筑单体组合后的呈现。

功能置换

为了更好地延续传统,实现文化的活态保护与更新,北京坊在功能业态的选择上设立门槛,对进驻商家进行严格筛选。一方面挖掘大栅栏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的文化生活型态,如文化展馆、家传体验中心等。另一方面,引入现代性生活的文娱功能,如MUJI酒店、PageOne书店等。复合的功能适应不同人群对历史文化的体验诉求。

这样一来,作为北京心脏部位的整个大栅栏地区的复兴,既有了前门的历史坐标,也有前门大街的热闹,更有了坊巷生活的味道。我们终于在皇城边上看到了市民社会的缩影,这是个精致的生活街区。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唐长安城时期的那种天子脚下东市西市的热闹与繁华。

北京坊在规划设计上有何亮点?

1、在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集群设计”的概念

北京坊作为北京文化新地标,采用了“集群设计”的概念,首创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集群设计之先河,或将为“中国式建筑集群”重新定义。

设计师团队非常强大,两院院士吴良镛领衔出任总顾问,以及清华大学边兰春、朱文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吴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组王世仁,知名建筑师齐欣,共7位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方面颇有造诣的著名建筑师参与了北京坊沿街八栋单体建筑的设计。

设计师团队之一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崔愷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集群设计”这一概念,他指出:“集群建筑”是指在同一个场地上,由某一机构或策划人邀请一群建筑师或艺术家,来完成由多个项目构成的一组或多组建筑群。这些建筑师们通过具体实践,对中国建筑的现状进行思考并展示新的思想,还通过专业和大众媒体影响业界和整个社会。”

2、“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设计原则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出自孙过庭的《书谱》,讲的是书法创作和审美中所遵循的哲理。其中,“和而不同”最早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八个字中,最为关键的是“违”与“和”。“违”即变化,“违而不犯”就是要在变化中求协调;“和”即统一, “和而不同”,就是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遵循这八字真理的字形结构阴阳相合,错落多态,美观大方。

地标性建筑需要勾起这里场地人们的记忆。吴良镛院士将书法中“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原则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可以说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设计的新模式,也铸成了北京坊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的样本与标杆。我们来看具体这是怎么做的?

筛选建筑设计师

北京坊自2006年开始规划。在设计初始时,为了使场地自身以及其与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协调性,在建筑师的选择上是根据其设计风格做了筛选。虽然北京坊对每位设计师并没有具体的材料、结构限制,不过大栅栏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使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化因素纳入到八栋仿建的设计过程中。

当我们看到这种转角建筑立面的变化丰富而又统一协调,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事哲学在这里得到了彰显。并且这些建筑之间,还用了二层连廊的衔接,从而很好保持了客流的贯通和通达。

其实,所谓自然生长的城市,传统村落的构建,如同现代商业街区一样。每一户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搭建起了空间特色,同时又与周边邻居形成一种和谐统一。

院内的屋檐体现和而不同的特色

保护和重塑地块历史原貌

北京坊的建造过程中,拆除了原有的绝大部分老建筑,仅保留了北京劝业场及其东侧的宝恒祥金店、谦祥益老号旧址。

整体建筑风格延续了中华民国时期建筑特色,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神韵和精髓。建筑外观还原了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风格,色彩上大面积的灰色,形成北方特有雄厚、宏大的气势。

保留并延续了大栅栏过去廊房头条、廊房二条、门框胡同、三富胡同等重要地脉肌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重塑本地块的历史原貌。这里的每幢建筑都不只是视觉的表现,而更像是“文化地景”的一部分。

单体建筑各有特色

八栋仿建虽整体风格共通,但每栋建筑所处的位置、面对的街道,又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历史。建筑师们通过对于场地的不同理解、材料的不同使用,以及各自设计方法的不同,最后呈现的建筑也各具特色。组合在一起,便产生多样而统一、丰富而不雷同的美感。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上也各有特点,为现代人创造舒适的更为人性化的生活休闲体验。

3、大量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符号

北京坊由于处于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大栅栏区,在对街区进行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地方文化符号被大量的运用。

首先,从项目的名称“北京坊”来看。何谓坊?古代城市区划: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坊”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代表着街市。北京坊位置曾经是工商业中心,劝业场、谦祥益、盐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等均在此处。北京坊之名用的贴切。

在北京坊的语境中,“坊”不仅意味着一种独特的低密度、开放式购物街区的理念,同时也传达出项目试图沿袭中国古老街巷制理念,以重现传统街巷文化与市井生活。

其次,从空间的设计和打造来看,这是一个以百年历史劝业场大楼为核心的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落。在老建筑集群基础上,修建了几座风格统一又稍有差别的单体现代商业建筑。

4、整体规划既尊重场地历史又符合现代人高效的生活方式

我们来看北京坊的总图。总占地面积3.3万平米,建筑面积14.6万平米。

除了沿街八栋单体建筑外,北京坊由很多小建筑组合而成,围绕劝业场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一层室外街道与前门大街煤市口大街相连,纵横交错就如过去的胡同。南侧是一条直胡同,可以从前门大街一眼望到煤市口街。地上二层到四层有回廊相连,一层临街及4层有露台和窗户能看到正阳门。

建筑的三层设计有独特的空中漫步体系,多处空中连廊,将建筑连成一体,犹如架起一条空中胡同。人们可在空中观景漫步、胡同屋顶露台用餐,一览京城之美。

同时,在建筑群间,扶梯、直梯以及步行楼梯的组合使用,形成立体交通体系。地下四层除了一定的商业设施外,还建设了大容量的车库,拥有521个车位。

“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定位,以“文化”为核心的招商

由于北京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大栅栏600年文化历史,北京坊定位为“中国式生活体验区”,引进以文创等生活体验为主的商业,如展馆、书店、文创等,没有纯商业楼宇。吸引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和游客。

北京坊目前共有50余个品牌,在商家的选择上有着特定的策略和门槛,旨在为消费者营造一种更加复合多元的文化体验的氛围,形成商业新贵与顶级品牌齐聚的局面。

餐饮、零售、生活休闲娱乐的业态比为:6:2:2。引入了星巴克臻选、MUJI酒店和Page one书店三大主力店铺。

纵观北京坊入驻的品牌,几乎都是涉及文化艺术、设计创新、消费体验、生活方式、餐饮美食等在内的高端多元品牌,偏向于生活方式的复合类体验式店铺,包括保利国际影城、英园、吱音、局气、万仟堂、PageOne、Pinvita、周氏兄弟等。

劝业场

劝业场是北京坊的中心建筑。主体建筑形式恢复了民国时期兴建时的建筑风貌,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立面也恢复了当年的古典复兴主义中仿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

百年劝业场被打造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一方面作为展览馆引进艺术、文化、科技类展览,另一方面开展文化讲坛、先锋剧场、品牌发布等活动,真正为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创造条件。除了通过活动提升北京坊知名度,也借助活动来丰富北京坊的文化,为消费者营造一种更加多元复合的文化空间氛围。

星巴克臻选北京坊旗舰店

北京坊的星巴克是继上海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之外的全国第二大门店。

该店面积约1040㎡,共计三层。和上海店一样,集合臻选咖啡、茶瓦纳茶饮和特调酒类为一体,每层空间都有独特的文化主题。

与上海店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北京店更多地与首都历史文化的结合,内部的设置有用咖啡豆拼接的民国时期大栅栏、故宫的房顶等壁画。

MUJI酒店

这是MUJI全球第二家北京第一家酒店。酒店一共有四层,二三楼是客房,四楼是餐厅。

一楼的大堂,除了可以办理入住,还兼具着供住客休闲的功能。 BOOKLOUNGE,可以向住客提供 8000 多本旅行和生活方式的书籍。

装饰材料选用了硅藻土、麻、棉、石等传统沿用的自然素材,风格质朴不失雅致。同样的融合风,让MUJI的底蕴显得更为厚重。

在酒店内喜欢的产品都可以在MUJI商店里购买到。

PageOne书店

北京坊PageOne 书店24小时营业。

书店是一座3层2500多平米的建筑。从建筑风格来讲,这里是百年前北京坊的原版复刻,整栋巴洛克式建筑,3层自带180度大窗和景观露台,可以直接看到天安门。

内部空间由建筑师董功设计,定义为建筑中的建筑。(董功之前作品有著名的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直抵屋顶的书墙长50米,在白色柔光灯的映照下,低调的图书以庞大的阵势营造出威武之势。

阅读、咖啡、艺术设计、黑胶唱片、文创衍生品、各类高品质活动交融于此。与其说是一家书店,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家传递艺术与情怀的空间。

这三家主力店都是复合空间,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除了吸引品牌本身的人流量之外,还能带动新的消费人群。此外,三家主力店分布于街区不同位置,通过走街串巷式的街区体验,使得不同业态间得以彼此激活,真正成为“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除了三家主力店外,北京坊还汇集了很多有趣的商业文化,比如:WeWork联合办公空间、北京国际电影节指定影院保利国际影城、中国首家“家传文化体验中心”、中国首家哈罗德茶室“英园”等等,满足消费者“衣、食、住、行、娱、购”的多重需求。

结语

北京坊的空间改造无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的样本与标杆。

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融传统与现代的时尚消费场所已成为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城市经营者的政府希望利用历史街区改造推动城市发展,提升空间品质,尝试借助地方文化的再造将历史空间升级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愿景无可厚非。

然而,传统与现代完美契合的成功商业典范的背后,依旧值得反思:

  • 如何让历史文化不沦为全球化消费的卖点元素?曾经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不被单一的商业活动和消费行为所取代?

  • 旧场地的原住民由于旧城改造而被迫外迁,现在很多全新的城市消费空间迎合的是消费升级,是城市精英阶层的消费需求,消费空间的公共性被进一步私有化和商业化。如何使原住民回到旧场地不望而却步,依旧怡然自得?

  • 虽然项目用了不同的建筑师进行的“集群设计”的手法,但建筑师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复古的设计风格,让人遗憾。放眼世界,在“此时、此地、此人”的时空节点上,我们修建的北京的街坊,并没完全反应出当代北京人生活面貌。相比成都太古里、上海新天地的雅致和品位,北京坊不免文化有余,时尚不足。

总之,如何使新空间恢复旧场地的活力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值得更多思考的。

在惬意的下午茶中遥望前门和皇城

感受5000年中华帝国王朝历史与现代生活美学的相遇

这就是地道的北京味道,这就是北京坊


相关推荐

精品文章

房地产观察家

Copyright 2018-2022Linkease Business Consulti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7042号搜宜思可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