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2021-03-24 17:19:50

从去年年末,到牛年新年开局,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上海一直在筹划一个重大的城市变革转型,即五大新城建设,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从“郊区新城”变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也就是说,上海将由1个城,变成“1+5”的6个城。毋庸置疑,这对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模式上来看,是个战略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由“郊区新城”转为“新城”,意味着这5个新城在功能定位上,不再是从上海市出发,而是要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性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也将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

这一回,新城建设作为“十四五”的重大发展目标,上海的郊区化建设已经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无疑对上海来说,是未来10~20年全新的城市主旋律。那么这样的新城战略,会对上海的产业经济和城市生活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呢?

一、百年上海“新战略”,郊区一直是痛点

首先,上海这次提出以五大新城建设为发力点来优化空间格局,显然是对原来中心城郊区化引导的卫星城发展模式的一种纠正。

为什么这么说?追溯过往近百年来,上海的“新城“规划一直在动态调整中。

从最早在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组织制定《大上海都市计划》,就提出过建立卫星城的计划,但未能实施。解放后,上海从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确定市区按600万人规划,首先集中发展闵行卫星城镇。这是上海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工业建设为中心来建设卫星城镇。

1958年1月,上海迎来了历史上最重大一次扩容。国家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金山、南汇、川沙、奉贤、青浦、松江、崇明等多个县划归上海市。这使得上海的可规划面积扩大近10倍,超过了6000平方公里,为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土地资源。

在这样的基础上,上海分别于1959年,1986年出台、修改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建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卫星城在上海城镇体系中的支撑地位。

2000年前后,上海郊县再次经历了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上海2020总规》决定取消卫星城,首次提出了“郊区新城”的概念,并提出打造具有城市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以及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

直到2017年,郊区新城的模式才一步升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明确将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并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城发展,全面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然而,规划和落地实施往往是有差距的,从郊区的实际建设效果来看,并不尽人意。上海长期以来有一个传统观念,叫“大城市、小郊区”,即郊区是为中心城区提供配套服务的空间。历数近年的上海已推出的多个郊区化战略,

如2001年“一城九镇”、2004年“三城七镇”、2006年“1966城镇体系”,因这种郊区化发展模式,优质的生产要素、公共服务资源、就业、人口等仍高度集中在市区。“一城九镇”大多演变成了“睡城”,产城融合差,职住平衡低。

反思下来,这种以大城市中心人口郊区化疏散为主导的卫星城发展模式,就具有很多先天弊端。比如:郊区新城的城市功能严重不足,对高级劳动力吸引力很弱,自身造血能力差,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低,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于是,这一回的新城战略,就是要从这几个痛点上进行根本改变。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二、空间布局模式的重大转型——从同心圆变成手掌式

相较于20年前的郊区新城概念,今天的上海五大新城则是都市圈的城市网络概念。这点是在国家推行都市圈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通常我们说中心城市发展往往是同心圆状模式,都市圈发展则是手掌式模式。那么,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的发展,空间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就是从同心圆状成为手掌式,这也正是东京都市圈1986年以来的情况。

于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东京的都市圈模式。

溯源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历了都心(1958年前)-副都心(1958-1985年)-新都心(1986年以来)三个阶段。由于城市功能过去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即“一都三县”),东京也曾面临交通拥堵常态化的问题,通勤过程甚至被称为“通勤地狱”。为此,东京先后建立了7个“副都心”。

其中,池袋、新宿和涩谷3个地区是1958年为了分散“都心”的功能而指定的,被称为“三大副都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又先后追加了4处地区为副都心,有效分散了城市的中心区功能。 每个副都心的办公、购物、休闲、观光等功能一应俱全。

为了将人口和产业进一步从东京中心区域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市,日本还建设了位于东京都邻县的“横滨21世纪未来港”、幕张、埼玉等三大“新都心”。这些新都心利用原来的工厂旧址或者填海造地搞开发,吸引了不少大企业总部入驻。

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还在东京等城市圈的郊外大力建设新城。首都圈的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是代表案例。与此同时,日本还向地方转移国立研究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筑波科学城”。如东京教育大学1973年迁到筑波,现在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

综上,东京分散首都空间结构主要是在内部建设“七大副都心”,在外部建设“三大新都心”以及建设新城和筑波科学城等措施来实现。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东京都市圈城镇和人口布局示意图

(图源:知网)

那么,通过日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认为,上海的五大新城建设应该是以五个新城为节点而不是末端,都市圈形态要从同心圆转变为手掌式,沿环太湖、杭州湾形成发展轴。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此外,在进行五大新城为节点的建设上还需注意:1)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从地铁主导转向郊铁主导,50万人口城市有高铁是必须;2)人口要从外部导入活力,教育和医院要有增量而不是中心稀释;3)要有企业总部和商务功能形成节点。

那么,五大新城未来将如何发展?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三、五大新城未来人口数据分析,如何实现人口导入与扎根?

众所周知上海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在中心区尤其是内环内形成了十分显著的聚集。反观国际大都市东京和伦敦则分布相对分布较均匀,并形成了绵延扩散的形式。显然,上海这种人口分布必然导致“大城市病”,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上海城市周边情况,从百度热力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西北方向,跟昆山之间有都市圈的迹象,跟太仓之间也不太明显;上海西南方向,跟嘉兴的嘉善、平湖之间,也没有都市圈的迹象;上海南汇新城以及上海北部,人气非常寥落。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五大新城周边人气热力图

(图源:百度地图自制)

此时,上海就陷入“城市内部过热,外部过冷”的窘境之中,而五大新城的建设就是为了疏散市中心人口。按照最新规划,至2035年,五大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而之前嘉定新城规划人口是70万,青浦新城是65万,奉贤新城是75万,南汇新城是65万。

其中,目前嘉定新城常住人口是40多万人,也就是说嘉定新城未来规划将有20-30万常住人口的导入。同样,其他新城人口数都存在着不少缺口。那这个缺口该如何填补?

1、拆迁转移的阵地。就中心城区来说,目前上海仍然有很多的老旧房子,甚至没有厕所的弄堂,旧城区拆迁一直是上海建设的重点之一。之前中心城区的人并不认可这些地方,但随着新城战略的规划及具体行动建设,逐渐改变了他们对五大新城的固有思维。现在很多上海中心城区迁出的位置也正好是五大新城。

2、外来人口引入。上海2035年规划中人口红线是2500万,2018年年底已达到2400多万,正常情况下根本不用专门引进人口,甚至还想办法疏散人口到上海外,但政策却背道而驰。原因很简单,一是上海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的需求很大;二是房价太高,劝退了不少年轻人。

为了吸引年轻人,近期上海住建部发文,将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加大供应力度。此外,去年上海还放宽了部分落户条件,例如,临港新片区部分核心人才、特殊人才可直接落户,双一流高校硕士可直接落户等等。这一次,上海也开启抢人大战。

总体来看,未来上海五大新城的人口肯定是逐年上升。那么,集聚更多的人口之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应该按照它所容纳的人口去配置。

四、市域铁路革命+15分钟生活圈,打造新城高品质生活

如果说过去30年中心城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铁大建设,那么未来要新城发力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同样需要郊铁大建设。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多条放射线把新城与主城、近沪城市联起来,要有环线把五大新城联起来。为了形象描述,我们以东京都市圈为例,为支撑巨大出行需求,东京都市圈构建了总里程达 5539 公里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其中

地铁 354 公里主要服务东京市区,以东京站为核心向外放射,超过70%的线网位于山手线以内,主要解决核心区内人口聚集地区的人员流动需求;市郊铁路 4476 公里,主要服务郊区新城,部分市郊铁路与地铁线路实现了跨轨直通;新干线 591 公里,主要承担城际与干线客运功能。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图源:知网)

因此,东京地铁、市郊铁路及新干线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融。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JR东日本东京都市圈主干线通达范围与时间

(图源:知网)

那么,参照东京都市圈市郊铁路发展模式,最新规划,五大新城将加快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交通枢纽。

正所谓,新城建设,交通先行。郊铁的建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基建建设,其重点是地铁、郊铁、城铁交会,使新城成为交通发展轴上的节点城市。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当然,除了交通,公共服务同样需要大力提升。

根据规划,未来五大新城将继续建设一批类似嘉定保利大剧院、奉贤九棵树艺术中心这样代表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按照优于中心城区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普惠性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功能更加完备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这里的公共服务我们也可以称为微基建,让老百姓不用大交通就可以解决80%的生活问题。不过,当老基建及微基建问题解决了之后,也还只能实现人口初步导入。要让流入人口扎根,关键还在于就业,即五大新城要有足够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一城一名园,五大新城各具产业特色

每个新城形成一批自己的特色发展产业,并且围绕着一些核心的大企业,形成辐射,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和相关的制造业、服务业产业体系。目前来看,这些新城积累了一些自身的产业特色,如

1、嘉定新城—汽车研发及制造。新中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集团公司的诞生于此,是上海西部集汽车贸易、研发、制造、物流、服务、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

2019年,嘉定区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073.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3%,拥有从汽车人才培育、研发、制造、销售的完整链条和F1赛车场、汽车博物馆等汽车文化、旅游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嘉定作为首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在建设嘉定新城的过程中早已积累了独立发展经验,也越来越像一个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城市。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上海F1赛车场鸟瞰图

2、青浦新城—西岑“华为+科技”产业研究。联动西岑华为科创中心、市西软件园,拓展数字经济前后向产业链和创新链,以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等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前沿制造业的融合,形成青浦新城产业创新标志特色。

其中,2019年华为青浦研发基地投资100个亿,将建设华为技术研发中心、员工宿舍公寓,预计能聘用3万名高级科研人才,并且容纳他们居住、生活、娱乐。无疑华为研究基地的落地,将极大的推动青浦信息产业的优化升级。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华为研发基地效果图

3、松江新城—G60科创走廊。松江区历来是上海制造业的主力,而贯穿松江全境的G60高速公路40公里的松江段两侧的产业园区贡献了松江区95%以上的工业产值。松江作为G60科技走廊的策源地,很多项目都在松江吹起了号角。

比如,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人工智能产业园区项目、海尔智谷项目、清华启迪二期项目等纷纷在此落户。松江通过自主打造G60科创走廊,不仅从“松江制造”走向“松江创造”,还将区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加快产城融合,早已积蓄了独立发展动能。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G60科创走廊起点——科创云廊设计效果图

4、奉贤新城—东方美谷。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是奉贤当前的特色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奉贤“东方美谷”相继形成了东方美谷特色园、东方美谷“园中园”综合体等新的形态。

目前,首批打造的多个园中园已初步引进一些亩均税收超百万的企业。未来,奉贤深化与张江合作,促进东方美谷与张江药谷双谷联动发展,推动形成“张江研发、奉贤承接”的产业分工格局,让更多的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在东方美谷园中园综合体中转化和产业化。

上海再提“五大新城”。这一回,让我们重新聚焦上海郊区


5、南汇新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南汇新城即现在的临港,目前,临港新片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涉及总投资超1500亿元。

其中,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中微半导体设备产业化等14个重点项目均择址于此。预计到2025年,“东方芯港”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到2035年,将构建起高水平产业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

以上这五个新城除了产业上格局特色,分布也比较均衡,对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压力形成缓冲,有利于构建多中心城市的格局。而“一城一名园”品牌打造,将推动各新城产业升级,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语

事实上,新城规划和建设周期一般时间较长,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这一次,上海“五个新城建设”首次写进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五个新城的建设将真正落地,必将深刻影响上海城市未来空间格局和人口、产业流动。

未来,在新城发展过程中,产城融合是基本要求,职住平衡是重要考量,公共服务资源的起点要更高,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导入产业,以更好的幸福感体验来吸引人口。

最后,让我们预测下变身为“独立城市”的上海五大新城,哪个最有潜力?欢迎文末留下你的答案。

参考资料:

[1] 盘点各国如何为首都“减负”:东京设7个副都心,蓝建中,新华网.

[2]寇俊,黄靖宇,顾保南. 东京都市圈郊区圈层轨道交通供需特征分析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18(09):4-8.

[3]夏骥. 上海郊区新城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J]. 科学发展,2020(11):47-56.

[4]武剑红,沈砾子. 东京都市圈市郊铁路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铁路,2017(09):13-19.

[5]王淑伟.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经验[J/OL]. 综合运输.

注: 除特殊注明外,图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推荐

精品文章

房地产观察家

Copyright 2018-2022Linkease Business Consulti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7042号搜宜思可速云